KIZ OpenIR  > 其他
BAC克隆的比较定位显示赤麂核型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串联融合均属着丝粒-端粒融合
迟建祥1,2; 宿兵1; 杨凤堂1
2003
会议名称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会议日期2003-10
会议地点中国海口
出版者中国遗传学会
其他摘要麂属动物由于其进化时间短、核型差异大而长期成为染色体进化研究的模型动物。徐道觉和施立明先生提出:染色体串联融合为赤麂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即著名的串联融合假说。尽管该假说已得到比较染色体显带、比较染色体涂色、卫星DNA序列比较定位等多方面证据的支持,并且卫星DNA序列比较定位研究确定了麂属动物在染色体进化过程中的融合位点所在的范围。但是由于所用技术分辨率低等原因,迄今尚不能确定这些染色体串联 
关键词串联融合 小麂 赤麂 基因文库
语种英语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kiz.ac.cn/handle/152453/11405
专题其他
科研部门_比较基因组学(宿兵)
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第一作者单位昆明动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迟建祥,宿兵,杨凤堂. BAC克隆的比较定位显示赤麂核型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串联融合均属着丝粒-端粒融合[C]:中国遗传学会,2003.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2017052311.pdf(379KB)会议论文 开放获取CC BY-NC-SA请求全文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迟建祥]的文章
[宿兵]的文章
[杨凤堂]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迟建祥]的文章
[宿兵]的文章
[杨凤堂]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迟建祥]的文章
[宿兵]的文章
[杨凤堂]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